查看原文
其他

久负盛名的商人集团:清代山西商人的生意怎么就不行了呢?

刘萌 国家人文历史 2023-11-10

本 文 约 4300 字

阅 读 需 要 11 分 钟


1629年,后金大汗皇太极率军号称10余万,分兵三路从龙井关、洪山口、大安口突入关内,明军应对不力,后金军连战连捷,相继攻陷遵化等城,京师震动。这一战役史称“己巳之变”,是后金和明朝战争的重大转折点之一,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。


“己巳之变”,后金军队南下,兵临京师。来源/纪录片《中国通史》截图


不过,鲜为人知的是,在后金军后方,有数名八旗商人跟着从沈阳出发,紧随大军到明朝宣化府下辖的张家口做买卖,用银两、貂皮和人参换回中原出产的绸缎。当时,兵祸连连,老百姓都唯恐逃之不及,敢于趁兵荒马乱赚钱的绝非等闲之辈,这些趁机跟入塞的八旗人做买卖的生意人,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商人集团——晋商。


晋商的发端——贩卖盐铁


晋商,也就是山西商人登上历史舞台的年代非常久远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晋国商人就闻名诸侯。与现代很多跨国公司的原始积累过程相似,晋商最早也是靠贩卖自然资源起家的。尤其是盐与铁,不但富足了晋地,更成就了晋商。


其中的佼佼者就是猗顿。


“晋商之祖”猗顿。来源/纪录片《寻踪晋商》截图


猗顿其实是鲁国的一介书生,他出身贫苦,年轻时饥寒交迫,穷困潦倒。不过,他立志要富甲一方。听说越王勾践的谋主范蠡在助前者灭吴后,弃官在山东定陶经商,并成为天下巨富,自称陶朱公。猗顿便前去请教。范蠡教猗顿从养牛养羊开始,日久可以致富。猗顿便迁到晋国,在今山西临猗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。 


通过畜牧业积累一定财产之后,猗顿将目光投向了三晋大地的特产——池盐。事实上,三晋大地盛产天然池盐(尤其是解州盐池),素有“盐铁之饶”的美称,猗顿将赚来的钱统统投向盐业生产和营销,并成为当时最早的大盐商。史书记载,十年之后,猗顿“富甲天下”,其家产“西抵桑泉,东跨盐池,南条北嵋,皆其所有”。“猗顿”成为财富的象征,位列春秋战国巨富之首,也被尊为晋商之祖。


山西省运城盐池。来源/纪录片《寻踪晋商》截图


此后,在历朝历代,以盐铁立足的晋商都延续着自己的辉煌。《国语·晋语》曾记载“夫绛之富商”“金玉其车,文错其服”。


在汉代,代州(今山西代县)、泽州(今山西晋城)、潞安(今山西长治)等地,先后成为全国商人频繁活动与商品物资的集散地。史书记载“富商大贾周流天下,交易之物莫不通”。


隋唐易代时期,吕梁文水县的一位小商人武士彟(yuē),趁着隋炀帝大兴土木之机,倒腾木材发了家,并与当时河东抚慰司李渊交好。后来,李渊创建了唐朝,而武士彟的女儿正是大名鼎鼎的“一代女皇”武则天。


武士彟之女——武则天。来源/纪录片《中国通史》截图


到了元代,传统晋商的辉煌仍然在延续。马可·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这样写道:“(山西的)商业相当发达,各种各样的物品都能制造,尤其是武器和其他军需品更加出名。这些军械,专供皇家的军队使用,十分便利。这地方葡萄数目很多,葡萄产量十分高,其他水果也很丰富。由于大量种植桑树,养蚕业也极为发达”。


这还不算什么,随着历史进入明清时代,晋商也迎来了自己的极盛期。


晋商的极盛——经营物流业


明朝初年,为供应北方边境重镇开支而施行的“开中制”,是促使晋商进入极盛期的关键商机。洪武三年,北元不断侵扰明朝北方重镇。为保证自己政权的存续,朱元璋不得不将大军部署到山西大同一带进行防御。但是当时北方经历多年战乱,物资匮乏、粮草不足,将士们吃饭甚至都成了问题。后来,为解决这一难题,大明朝廷决定推行“开中制”(又被称为“开中盐法”),其具体办法是:各地商人可以将粮草贩运到边境,由朝廷统一征收,之后朝廷会根据各家的粮草数额给予相应的盐引。商人可以凭借手中的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兑换食盐,再到规定的地区贩卖食盐。


“开中法”的实施解决了边镇物资紧缺的问题,同时也促进了晋商的发展。来源/纪录片《寻踪晋商》截图


乍看之下,这一买卖好像稀松平常,然而,当时盐的利润要比粮食高得多。能在官府的支持下贩盐,更是之前历朝历代山西盐商求之不得的优待,因而众多晋商闻风而动,纷纷运粮北上。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,晋商很快便抢占了先机,快速占领了北部边镇的商业市场。他们不仅与官府合作,为军队筹集了大量军粮,同时还通过运送棉布、棉花等军需用品,完成了一次大规模资本积累。


不过,到了明朝中叶,由于边防重点转移,晋商失去了地理优势。而且大明朝廷表示商人只需要向政府缴纳银钱,便可以换取盐引,盐引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泛滥,晋商的利润也随之大大下降了。实际上,这是因为依靠开中制发达起来的晋商,依然从事传统的官盐特许经营,他们本质上依然还是盐商,经营种类非常单一。


所幸的是,此时晋商有了一个杀手锏——那就是多年转运盐铁所形成的物流优势。利用这一大优势,其拓展了经商地域,由边境贸易开始转向内地和国外贸易,而且规模和势力都在不断扩张。其中,一个潜在客户引起了晋商的特别注意。


晋商的商贸版图。来源/纪录片《晋商》截图


事实上,在清军未入关之前,部分身为大明子民的晋商就与关外的清军做起了生意。正如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样,晋商以张家口为基地,通过蒙古向清朝输送他们急需的铁器、粮草等物资。有专家认为,如果没有这些物资,清朝撑不过三个月。可以说,晋商就是清朝的保障,其不但源源不断对关外输送物资,还贩卖了大量关于明朝朝廷内情、军队调动以及民间情况的情报,这些情报使得明清战争的结果大大偏向了对清朝有利的一面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这时候以盐商为代表的晋商已经彻底没落,进入清代后,新崛起的晋商实际与传统晋商已经没有多少传承关系。这也是历史上晋商的第一次大转型。


清朝建立后,并没有忘记对他们定鼎中原起了重要作用的晋商。顺治皇帝就曾在紫禁城款待了对清朝帮助最大的八位晋商,他们分别是:范永斗、王登库、靳良玉、王大宇、梁嘉宾、田生兰、翟堂和黄云发,并将他们编入由内务府管理的“御用皇商”的行列,史称“八大皇商”。这八人便成了清朝内务府的第一代皇商,并享有特权。其中,范永斗受命主持贸易事务(相当于后来的贸易部长),并“赐产张家口为世业”。其余七家也各有丰厚的封赏。


清初册封范永斗等人为“八大皇商”。来源/电视剧《大盛魁》截图


如上文所述,从明初的开中制开始,晋商行走大江南北,在保证利润的压力下,其还要减少货物损耗,节省运输成本,还要尽量压缩行程和运输周期,这与战争的后勤需求不谋而合。常年从事长途贩运,让晋商成为当时全国经验最丰富的物流商,甚至可以说仅此一家,别无分号。


17世纪末,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兴起,与清朝展开了持久战。到康熙末年,双方的战线已经扩展到川藏、青海、新疆哈密到天山北疆一线。对于清军来说,战线漫长且远离中原,后勤压力非常大。为保证大军的军需物资供应,康熙和雍正皇帝均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政策,允许商人从事随军贸易。后来干脆以招商的方式,将包括粮草运输在内的后勤保障工作逐步承包给了晋商。到了乾隆朝,由于运输效率高、损耗小,晋商更是得到了青睐。当时清军各项军事行动所需的繁杂物资,几乎全部都由晋商分门类包办了。


清代晋商随军运输物资。来源/纪录片《寻踪晋商》截图


18世纪,长达70年的清准战争结束,尽管晋商失去了这一重要利润池,但他们通过长期给清军提供后勤服务,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物流运输模式。他们很快就将从战争中学来的物资转运手段,运用到对蒙古、新疆、中亚和沙俄的长途货物贸易中。晋商的物流效率非常高,甚至让衰落已久的古代商道——丝绸之路部分获得了重生。值得一提的是,清朝中后期,以大盛魁为首的数家从事对蒙、对俄贸易的晋商商号,最初都是通过为清军提供军需后勤服务而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的。


不过,“富起来”的晋商却一门心思进入清廷当官。究其原因,中国人传统上有很浓厚的官本位思想,商人发达后,必定要从事政治投资。晋商也不例外,他们中的头面人物经常通过捐纳给自己买个红顶子,以实现成为“官商”的目的。


利用担任清军的军事后勤承包商,晋商积累了大量利润,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金融业,开始经营钱庄票号、镖局、印房等新业务。更是出现了若干家财产十分雄厚的超级商号,垄断了一些贸易路线甚至行业。然而,所谓“盛极而衰”,晋商的这一转型也为自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。

山西票号是我国最早产生的专门从事异地汇兑的民间金融组织,在晋商称雄商界五百年的历程中,票号是其鼎盛时期的标志,上图为中国第一家票号——日升昌票号。来源/纪录片《晋商》截图


王相卿创立的“大盛魁”时为“草原第一商号”。来源/纪录片《寻踪晋商》截图


晋商的衰落——成也官商败也官商


晋商的衰落是由几个关键事件引发的。首先是1860年清朝和沙俄签订的《北京续增条约》第四条,俄罗斯商人获得了在中俄边境地区利税贸易的权利,从此,晋商无法再从这条重要的贸易路线获取垄断利润。


1862年,清朝与沙俄签订了《中俄陆路通商章程》,俄商又获得了在天津口岸可以享受比各国低三分之一税率的优惠。换句话说,俄罗斯商人有了这些条约,就不需要再通过晋商这个中间商来进口中国的货物了,这对于晋商的打击可以称上是毁灭性的。在此之前,晋商设有商号140多家,到清末只留下了20多家,仅剩的这些老字号也陆续在1920-30年代关张歇业。


“大德通”票号的歇业。来源/纪录片《晋商》截图


除此之外,清朝面对日益增长的巨额债务赔款,也是竭尽所能地对自己控制下的各路商人进行敲骨吸髓的搜刮。反正已经有稳定的海关关税收入了,晋商从前的那点上供也是可有可无了,倒不如直接宰了吃肉。晋商也因此成为清廷各路衙门加派、捐输的第一对象。反而是南方的一些商号,因为和洋人交好,背后又有汉人封疆大吏支持,所以清廷衙门不敢逼得太过分。


后来,八国联军侵入北京,更是直接把很多山西商人多年在北京积蓄的财富付之一炬。后面民国时期蒙古国独立,也开始大举排华运动,首当其冲的就是蒙古国的晋商。至此,晋商彻底一蹶不振,无力与其他地方的商帮竞争。


可以说,清代晋商的辉煌,实际上是依附于清政府而取得的。清朝统治的强盛时期,从华北到西域和漠北的贸易,几乎都是由晋商所控制的。然而,也正是由于跟清朝政权的深度绑定,在清廷衰落以后,晋商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跟随清朝这艘大船一起沉没。


参考文献:

秋原,《清代旅蒙商述略》(M),新星出版社,2015。

周建波,《成败晋商》(M),机械工业出版社,2007。

曹凯风 ,《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大盛魁》(M),中州古籍出版社,2006。

指文烽火工作室,《中国明清时期的战争》(M),吉林文史出版社,2020。


*本文系“国家人文历史”独家稿件,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。


END
作者 | 刘萌
编辑 | 胡心雅 任婕(实习)
校对 | 火炬 李栋 张斌 古月 苗祎琦

“国家人文历史”视频号更有料

点击收看系列小讲堂

不知不觉涨知识




国历好物



国家人文历史再出好书
纵览华夏三千年的朝局动荡
俯瞰从商到清的中国政治兴衰
↓↓点击下方图片,直达现场↓↓


足不出户畅读
《国家人文历史》杂志

点击下方图片或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



“在看”的永远18岁~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